【心灵奇旅】我的悲欢,家的离合
我的悲欢,
家的离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 ●
话剧《时·刻》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有裂痕的家庭:母亲常年旅居国外,儿子从小跟姥爷长大。当这样的一对母子坐在一起时,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便掩盖不住心中的那道深深的裂痕。
那道裂痕之下,究竟是怎样的痛苦?
儿子思念他的母亲,仅仅是想要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母亲想要逃离他的父亲,仅仅只是想要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母亲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方式挽留着即将远走的母亲,两个人都感到无比痛苦,但又有谁是真正错误的呢?
也许正是因为谁也没有错,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苦。
就是这样一对母子,带领观众们开启了一段关于爱与控制,痛苦与成长的旅程。《时·刻》的观众不仅仅只是欣赏沿途风景的看客,而是置身其中的参与者,通过互动与想象,仿佛每一个人都置身于这个家中,因为“家庭“这个话题,本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家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
围绕“家“这个话题,我们与《时·刻》的导演兼编剧有了如下的对话:
1、《时·刻》讨论的主题是家庭中的爱与成长,以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请问你是否对于这一主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剧中的这对母子的情况可能在中国式家庭中并不常见,但我认为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共有的,比如说家长的某些想法,如:“我虽然对不起你,但是你吃苦了,也成长了”,这也许需要做些改变。人生第一课其实是从家长开始的,家庭的影响总是深远的。
2、其实在本剧中,母亲的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更符合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国式家长”,你们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有什么考虑?
我们一开始是根据原型塑造的,但到了后面我便意识到——“原生家庭”也能是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在剧中母亲的那种高压式家庭中长大,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会不会变成那种四海为家、什么也不管,只是想着自己过好就行的人。值得思考的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对待自己的孩子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呢?
3、那么本剧对于儿子是否也有相同的考虑呢?
是的,儿子的内心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他表现的是一种情绪的转移,把母亲陪伴这一缺失转移到了另一个方面,可能是养育他的姥爷,或者是他的女朋友身上。他把这种对母亲的思念不停的置换,所谓物极必反,他把对母亲的爱大量的投入到其他人或物身上,最终可能导致他感知的一种钝化,就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跟这个世界交流。
我之前也问过一些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的同学,他们有时也会有相同的“无所谓”的想法,像台词里说的“得到就得到了,得不到我也不稀罕”。
4、为什么会关注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关注原生家庭以及带给我们的影响,所以我想知道如果一个认为自己不完整的人或者认为自己家庭不完整的人,她/他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就像剧中的儿子对妈妈说的那句:“你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你妈妈是这么对你的吗?”这可能是每一个孩子心中都会有的问题。我们未来的儿女是否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他们会不会认为我们也没有尽到我们教育的职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家庭,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家庭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底色”,这种“底色”也许会在有形无形之中伴随着你,在你言行举止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家庭的不完整可能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关怀与爱的缺失才是不完整的“底色”。也许儿时极少体验过“爱”的你,内心会充满不安与怀疑,也或许长大后的你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更加渴求被爱却不能很好的爱自己。剧中的儿子有段独白:“小时候你总是坐着出租车就走了,我就一直练习跑步,我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跑的比出租车还快,这样就可以把你拦下来了……”
孩子要的不多,只是爱与陪伴而已。
在当今社会,家庭问题越发引起关注,因为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及格的。有些家长在行使他们自由生活的权力时,或多或少会忽视自己的行为对下一代所带来的影响。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控制与溺爱,以”都是为你好“为口号,对孩子的自由和未来加以限制,甚至强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在这种家庭情况下生长的孩子,他们也许很优秀,但也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当他幡然醒悟那一刻,或许会后悔、茫然、恐惧......
而《时·刻》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思考,两种极端的家庭状况发生在这样一个母亲身上。它启发观众去思考我们的悲欢,感受家庭的离合。
【心灵奇旅】
它没有那么多的心理词汇和指导建议,我们希望以书信、对话等形式寻找上戏学生学习生活中“轻声的叹息”、“真挚的鼓掌”、“孤独的背影”……可以是观看校内相关展演后产生的心灵触动,关于自己或身边一些心情故事分享……
相信你的文字,会带给我们力量。
投稿邮箱:staxlzx@163.com
(投稿标题请加缀—心灵奇旅)
指导老师 | 向碧华
文案 | 谭舒蔚
排版 | 邹瑞游
特别鸣谢18级戏文专业江宇鑫同学和《时·刻》剧组的所有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