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初心之旅|上海红色文化地标Vlog打卡⑤ 原创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习近平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阵地,保留了相当多的红色文旅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一路走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闯过重重险关,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就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用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作为以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本科生,我们通过组队打卡了龙美术馆,感受改革开放后时代的力量。
01工业记忆 历史魅力
第一,我们来看看龙美术馆西岸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岸边,其选址以前曾经是运煤码头,为上海工业贡献着举足轻重的力量。现在建造的龙美术馆场地上还留存有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110米长的煤漏斗卸载桥,宽10米,高8米。这都是那个工业不断发展的时代印记。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于2014年3月28日建成开馆,由著名设计师柳亦春操刀设计。开关大展的主题为“开今·借古”,大展以艺术史脉络的梳理为线索,结合龙美术馆自身的收藏特色,分为“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三大板块,展出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内的两百余位艺术名家的三百多件艺术作品,未尝不是呼应着龙美术馆从昔日的煤运码头到如今的美术馆的时代变化。
我们在打卡龙美术馆时,发现龙美术馆与其他的美术馆相区别的是——到处运用了由墙体自身延展而出的“伞拱”悬挑结构,而布局自由的剪力墙插入原先的地下室中,从而与原有的框架结构合而为一。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旧式的卸载桥和新式的“伞拱”组合,“伞拱”所覆盖的地上空间,墙体和天花板都以清水混凝土表面为主,模糊了新老结构的几何分界线。
在形态上给人以庇护感,还能体现一种原始的、野性的魅力,而有着大小调节的空间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曾经的旧煤漏斗卸载桥的历史痕迹和陈旧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不仅仅是在外面的建筑结构和旧有的码头结合部分体现了时空感。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
龙美术馆是一个有着历史故事的旧址新造的美术馆,它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潮流建立起来的私立美术馆。改革开放中,中国不断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生产力不断提升,通过保留运输煤的码头特征,延续了工业时代留下来的特征,让美术馆成为含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的结合体。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设计师都学会了包容,延续和开创,越来越多的旧址,老房子被改造成新的含义更广阔的建筑。在留住工业记忆的同时,也激发了西岸滨江艺术的文化活力。这里不定期会举行各种艺术类展览能接触到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更是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示的窗口。旧与新不再对立,古典和现代相交并融。
【拓展】何谓民族复兴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确立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其中的就是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它是高扬于党的旗帜上鲜明的时代标识,它是十三亿多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强烈愿望、最大共识,它凝结为当代激励人心、震撼人心、一呼百应、万众一心的三个大字:中国梦!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包含九个关键词:人民夙愿、历史机遇、政党担当、道路选定、文化根基、战略铺排、精神支撑、力量凝聚、贡献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核心意涵,来自一个伟大民族的“千年一叹”,来自十三亿多中华儿女的“不忘初心”,来自一个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千锤百炼,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奋进,来自伟大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梦寐以求、志在必成!
艺术育人 传承创新
第二,我们来看看龙美术馆关于艺术的思考。通过打卡后的翻阅龙美术馆的历史,我们发现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就是2018年6月16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揭幕了“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呈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近百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及作品。展览依时间为线索,龙美术馆从馆藏作品中臻选出40年来极具影响力的近百件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展示自1978年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呼应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览分为四个章节:1978—1984;1985—1989;1990—1999;2000年以后,呈现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实践与探索,以及中国艺术不断焕发的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热气腾腾,关于自由、民主、情感表达等的讨论开始活跃起来,并且演变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艺术可感,育人无形。龙美术馆能够成功建造未尝不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坚定文化自信和艺术育人的最好体现。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我们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龙美术馆这样的载体让人民的情操受到陶冶,洗涤心灵,最后展示给全世界。
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我们通过龙美术馆来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更是通过党史学习明白如何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
指导老师 / 薛嘉
图文 / 电影电视学院 周莹 林海涨 王咏琪 王丹妮 叶一
创意学院 王乐妍 晏雨歆
编辑 / 付艺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