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团学风采

【二十四节气】—— 清明

上戏学工部团委44




( 上戏昌林路一角 插画作者:20舞台刘佳雯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郊游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部分地区清明节特色饮食


上海、浙江:青团


       清明时节,在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人们通常在清明前后用艾草或一种名为“浆麦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制作成团子,再加入豆沙或莲蓉馅儿蒸制。有着淡淡的青草香气的青团就出锅了。


浙江西南:乌稔饭


       在闽东和浙江西南地区,每逢清明,当地人都会做的一道时令食物就是“乌稔饭”,畲族尤其擅长。每年清明,当地人将糯米浸泡在用当地乌稔树叶滤出的汁液中,然后蒸熟食用。做好的“乌稔饭”颜色乌黑,但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河北:枣糕


       枣糕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清明前后,北方地区的人们用酵糟发面,夹枣蒸熟食用。枣糕又叫“子推饼”,过去人们在清明时节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四川成都: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在清明节流行吃欢喜团。把炒米用饴糖或温糖水和成大小不一的米团,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涂上各种颜色,称为“欢喜团”。


陕西西安、榆林:捏花馍


       陕北俗语有“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清明前后,陕北延安、榆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用发酵面捏面花,捏成各种形状,点缀颜色蒸熟晒干食用,叫做“捏燕燕”,上了年纪的人叫它“蒸子推”。相传这个风俗,也源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捏面花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祭奠。


福建:菠菠稞、润饼菜


       清明节前后,福建福州地区的人们会做菠菠粿,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菠菠粿是用当地生长的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后,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儿捏成的。当地人清明食用菠菠粿,是取“吃青”之意。


       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有吃“润饼菜”的风俗。当地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用时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仔煎、芫荽、酥油海苔、油煎蛋丝等,还可以抹辣酱吃。



清明·诗词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指导老师:格丽

插画:刘佳雯

排版编辑:林依婷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