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氧吧】肚子上的肉是嘴巴的“寂寞”带来的吗?
上戏学工部团委2月27日
假期到了尾声,大家过的咋样呀?正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爱吃的我们必不可少的便是品尝各种美食。
A:一般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吃?
B:当然是饿的时候!
A:是吗?仔细想想还有什么情况?
B:重磅好事发生很高兴的时候、失恋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
A:哦~,那让你想吃东西的原因可能还有你的情绪。
嘴巴好像总是“寂寞”
● 高兴--吃!
不开心--也吃!!
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年代,食物也越来越容易获得,有些人有时会使用食物来宣泄情绪。
大家假期在家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家人了。其乐融融的幸福氛围让人心情愉悦,有时胃口大开;当然如果出现意见不和或者争吵,闷闷不乐的心境,有时也会让人化悲痛为食欲...
什么是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不包括用于缓解饥饿的进食,而包括用于处理任何情绪的进食,甚至包括愉快情绪下的进食,如高兴和惊讶。”
情绪性进食并不等于暴食,但可能会诱发暴食(暴食是一种主观上失控的感觉),还有一些人表现为无意识进食(比如,吃一块巧克力来处理抑郁情绪)。
最初的情绪性进食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偶尔发展食物来解决情绪问题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有它。
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性进食?
1)生物学角度:出现情绪性进食的人往往有几个生物学特质:对情绪更敏感、执行力强、更容易坚持,简单来说就是情绪很容易引发,触发之后很快转化为行为,且情绪消退较慢。但具备这样特质的人也往往很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2)社会学角度:假如带有上述生物学特质的人,又生活在一个非认可性的环境(情绪是不被看到也不被接纳)中,会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
例如,当一件事发生时,个体评估自己无法处理情绪,只好诉诸情绪依赖性的行为,但往往这些方法是成瘾性的(比如5分的焦虑要吃1颗糖,一个月之后,也许需要10颗糖...)。
最糟糕的不止于此,因为吃东西很快也很容易获得,这往往会:
1)限制我们发展出其他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对自我的认识也越来越糟糕,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是个完整的闭环,很难从中跳脱出来。
2)降低我们对情绪的耐受性。比如,原来也有压力,也不是事事顺心,但也能承受,而一旦采用食物的方式且每次都用它,表面上像是不需要再面对焦虑抑郁了,而是去处理买什么东西吃以及吃完之后的内疚。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难处理,加重抑郁焦虑。
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情绪性进食?
● 如果你意识到,它变成了你唯一的处理情绪的方法,那么它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你需要发展出更多的有效的处理情绪的方式!
辨证行为主义(DBT)强调以下4种方式:
1)正念训练。锻炼更好的觉察力,在情绪还没达到满分的时候,看看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2)痛苦忍受。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痛苦的,吃东西好像掩盖了痛苦或让它变得麻木了,我们需要去接受它。
3)情绪管理的技能。包括理解情绪、怎么采用别的方式来解决情绪问题。
4)建立人际效能,获得人际支持。有人发现情绪性进食的人往往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
你知道吗
食物里其实也藏着生活的情绪
●
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数字的递增是生活质感的叠加
五谷、六疏、七味、八珍
食物的复杂给味道更多的可能
有时候,生活像《食神》里的一碗黯然销魂饭,简单的炒饭里藏着细腻的心事。咸淡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像是情绪的递进,生熟的程度暗示了生活的节奏。
●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电影《菊次郎的夏天》里的一句台词:
“把小蛋糕敲晕了再吃,安抚可乐等气消了再喝,夹心饼干劝分了再泡牛奶,讲个笑话把冰块气哭了再咬。”
- end -
指导老师 / 向碧华、格丽
编辑 / 彭皖蒙芦旭章
供稿 / 刘效辰、邱天琦
部分内容引自简单心理研究所视频:
《高兴或悲伤,为何我都想吃吃吃?》韩煦咨询师
欢迎同学们积极投稿关于你的心灵成长故事。
投稿邮箱:staxlzx@163.com
(投稿标题请加前缀-心灵氧吧)